乡村,是中华科技遗产的宝库,也是科技强国深入实施的薄弱环节。近日,为了迎接2025年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到来,浙江科技大学师生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宗旨,在中国菌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药用菌研究所组建共富赋能志愿服务队,精心为浙南山区留守儿童创作了以百山祖菌物科学文化历史知识为题材的科普系列产品,赴浙江丽水庆元黄田镇中心学校,与该校共同策划开展“多彩耕读促共富”系列科普活动,助力科技乡村、儿童友好乡村建设。活动旨在挖掘保护当地珍贵独特的科技文化遗产,积极回应新时代乡村儿童成长对科技教育服务提出的要求,立足科学育人的本质与机制,通过特色科普资源在地开发、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与儿童友好服务创新,助力乡村儿童获得优先发展、全面发展,书写浙南山区乡村儿童科技教育新篇章,赋能浙南乡村共富先行向新发展。
为了创作科普精品,师生不惧酷暑,不仅通过文献资料了解百山祖地区菌物生态与科学知识,还实地考察种植技术、调研浙南菇民文化生态,发掘中华农耕文明基因与生态智慧,并与黄田镇中心学校教师共同探讨育人方法革新,力图通过科学与历史人文、美育、创新实践多维融合的视域,让儿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百山祖菌物生态与丰富的文化价值。
此外,为了创作出儿童喜爱的科普作品,创作团队还专门走访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林菇共育”创始人吴三公后代——83岁高龄的吴锡朋爷爷,他同时还是一位知名的菌物画家,曾创作百米长卷菌物图在联合国展示。吴爷爷在古村中向大家介绍菌菇种植与乡村的发展,还悉心教导大家,展示了他的创作并鼓励大家持续为科普事业做出贡献。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创作,《蘑力探奇》绘本终于完成。绘本以主人公(小学生“小林”)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他在菌菇精灵的引导陪伴下,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了解了菌菇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宝贵价值,并最终树立了投身科学探索的理想、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和服务家乡的价值观。绘本通过巧妙的叙事和生动的情境寓教于乐,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了人与自然共生、与乡村发展互促的和谐生态观,不仅向儿童展示了林菇共育的农耕文明与吴三公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与科技成果,还展现了菇民戏、菇功夫等迫切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播的遗产知识,使得科学、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美育融为一体,起到了全面育人的功能。
为了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团队选取了最具地域代表性和良好生态环保、药用与实用价值的“菇家族”,还策划了研学路线活动内容,创作了食用菇、毒菇知识手册等,并在黄田镇中心学校为留守儿童带来一堂精彩的“菇菇大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触动,回答问题争先恐后,画起自然笔记专心致志。在游戏环节,团队设计的“菇菇大侦探”“菇菇猜猜乐”等科普产品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让儿童更有获得感,团队还与该校共同策划举办了菌菇主题画展,共计60余名当地小学生的作品参与。
儿童是乡村的未来,如何以优质的科普产品及服务,促进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是浙南山区乡村深入推进儿童友好科普事业的关键,也是新质发展格局下走实城乡共富路的保障。与此同时,乡村遗产是中华科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重要价值,保护和传承好乡村遗产,使之在当代焕发生命活力,是每个科普工作者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一起参与科普,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建设科技强国共同努力!
原文链接:http://hs.china.com.cn/2025-09/12/content_43222026.html#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