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浙江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带着炽热的情怀与专业的智慧,跨越千山万水,深入多民族聚居乡村,将青春实践融入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洪流。他们奔赴浙江庆元、湖北恩施、四川巴塘三地,以文化互融、产业共兴、情感互通为主线,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叙事中,书写了高校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浙南育新苗:民族文化滋养童年梦想
“这是我画的猴头菇和廊桥,是为家乡宣传而创作的!”在庆元县黄田镇中心学校,10岁的小女孩拿着彩色画笔,兴奋地向浙江科技大学浙哲共富社科赋能团队的大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旁,黄田中心学校的讲台上,实践团成员们正结合精心创作的“亲青浙瓷”与“蘑力探奇”研学绘本,生动讲解小青瓷精灵、菌菇家族精灵与浙南山村的孩子们一起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故事,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引导黄田留守儿童穿越在历史时空中、遨游在科学文化与美学的世界里,一起游古道、探自然、感文化。
“我们不仅要挖掘和整合当地特色的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更要串联起历史文化、科学普及、美育与创意设计等内容,让儿童产生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并树立文化自信与服务家乡和人民的理想,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打造生态耕读研学课堂的理念。”实践团成员任晨煜介绍。为此,由浙江科技大学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与艺术设计学院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专家为主体,携手菌物专家、青瓷考古专家及教育专家等组建团队,立足乡村文化主体性及遗产资源的系统生态,通过创意设计,讲好有深度和温度的浙南山村故事,打造系列研学产品,促进乡村儿童成长、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在课堂上,当大学生们创作的绘本和文创产品送到孩子手中时,黄田学校教师感慨:“没想到孩子们以绘本为媒介,展现了对家乡文化如此强烈的兴趣。”而那个画家乡的小女孩更是坚定了梦想:“以后我要当画家,把村里的古道、溪水都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黄田村。”为香菇设计包装的小男孩自豪感言:“我长大了要让家乡的小菇走向世界!”如今,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耕读课堂,不仅成为黄田村儿童教育的特色品牌与研学品牌,更是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儿童教育践行模式与宝贵的经验参考。
鄂西传文脉:非遗交融绽放时代光彩
“经过检测,这批茶样硒元素含量非常丰富!应用我们研发的保鲜技术,新鲜茶叶保质期可以延长20天以上!”在湖北恩施齐跃桥村的茶园里,浙江科技大学实践团成员李柯成举着检测报告,向茶农们传递好消息。恩施是“世界硒都”,富硒茶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技术和销路,茶农们的收入始终不温不火。
实践团师生扎根茶园,一方面研发硒元素萃取和保鲜技术,解决茶叶存储难题;另一方面走进侗乡,将西兰卡普织锦、植物染等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茶礼盒、服饰等衍生品。“以前觉得实验室里的数据离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这些数据能实实在在变成老乡口袋里的收入。” 团队成员王易能感叹。此外,实践团还帮村民搭建电商平台、设立非遗工坊,如今,“恩施硒茶”“非遗好物”通过网络销往全国,齐跃桥村的茶农们再也不用愁“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川西结同心:浙巴情深共筑团结之路
“噶真切!噶真切!”(藏语“谢谢”)在四川巴塘,藏族阿妈拉着浙江科技大学“益行青年”实践团成员王心凌的手,连连道谢。阿妈手中捧着的,是实践团为当地牦牛肉干设计的新礼盒——盒面上,藏族弦子舞的飘逸舞姿与圣洁雪山、辽阔牧场相映成趣,满满的巴塘特色。
巴塘的青稞饼、野生菌、牦牛肉干等特产品质优良,却因缺乏特色包装和品牌推广,难以打开市场。“益行青年·巴梦行”团队开展品牌重塑计划,不仅为特产设计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新包装,更帮当地讲好“巴塘故事”。他们在浙江开设“浙样巴塘”实体展销店,通过产品展陈、视频连线让浙江消费者了解巴塘特产,还组织两地学生书信结对。“我想去浙江读书,看看绘本里的西湖!”巴塘中学学生小桑在写给浙江小伙伴的信中,满是对远方的向往。如今,带着民族特色的巴塘特产走进浙江千家万户,浙川两地的情谊也在这份“共富答卷”中愈发深厚。
从浙南畲乡到鄂西土家苗寨,再从川西藏区到江南水乡,浙江科技大学将社会实践作为“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多民族交流中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们在畲村学习传统技艺,在土家寨聆听古老歌谣,在藏区体验民俗文化,深刻体会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从前只是在课本里读到‘民族团结’,而在实践中,我亲眼看见、亲身体验到了这份深厚的情感。”一位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动情地说。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55589